看到有朋友反映TV下方过热或发烫,论坛的反应是答复并锁帖,姑且不论锁帖行为是否必要,毕竟这是管理员的权力,但就答复的内容:“此现象属正常范围同时产品采用金属边框,散热性能好,对延长器件使用寿命有益。”我想聊聊我对散热和温度的看法。 我玩过CPU和GPU的散热,主要是出于超频需要,也见过有散热故障的笔记本。一个基本的常识是:温度高,说明散热不好。 下面说明这个常识的原理:电子元件的温度升高,通俗地说来自于“产热”,有电流就有“产热”,一切电子元件都是如此,这些产生的热量,积聚在元件中,使元件温度升高,积聚的热量越多,温度升高的幅度越大(热量/能量和温度升高值之间,当然还有一个比热,但对确定的元件而言,它是常数,所以通俗地说,热量越多,温度越高),随着开机时间越来越长,热量产生当然越来越多,那么温度就会越来越高,但好在还有“散热”这个因素,使温度的上升不至于趋向无穷大。产热=热量产生的速度,散热=热量丢失的速度,产热>散热,元件温度就上升,产热<散热,元件温度就下降,产热=散热时,元件温度就恒定了,这个恒定的温度,也就是元件最终表现出的温度。而散热能力越强,温度的平衡点就越低。 举个例子,一个e2140的cpu在运行全速30分钟时,在原装散热器(铝底座+鳍片+风扇)下,温度是70℃,在南海散热器(铝底座+热管+鳍片+风扇)下,温度40℃,我们说南海散热器比原装散热器“散热效果好”,标志就是温度低。 所以,在任何情况下,温度高,只能说明散热不好。散热好,温度就不应该高。因为散热好,意味着热量会快速流失,不会积聚在原处,热量不积聚,温度就不会高。 所以上述答复“散热性能好”与温度高的事实是矛盾的。 而答复“散热性能好”也有它的逻辑:金属边框导热好,导热好就有助于散热,而金属导热好的副作用就是烫手。这个逻辑也说得通,但勉强。说得通是因为,如果把电视边框当作“散热鳍片”用,那就符合上述逻辑。但就我理解,把产品的外壳当作散热鳍片,只能说明内部元件的散热设计,是彻底失败了。 |
前半部分是对的,但最后的关于对外壳散热的理解有偏颇。 在电脑行业,一般产品的散热是利用风扇,用纯铜、热管等介质导出发热部件的热量,然后经由风道散出。但我们在为特殊行业设计的笔记本中,为了要全封闭也是采用金属外壳来散去cpu热量的。 家电产品一般不采用风扇,因为风扇噪音大。大空间时,可以利用较大的散热面积通过热辐射和自然空气对流来散热,而轻薄了后,就只能用外壳来传导散热。 金属外壳导热比塑胶外壳更有效率,但同样温度的情况下给人感觉会更烫,在类似的产品中,也可以用塑胶外壳来自然散热,反而让人觉得没那麽烫,但散热效率较低,这就是乐视解释的“散热更好的”的逻辑原因。其实,乐视应该公布底边最高温度,我觉得这个温度对一般人是安全的,对电视本身也是安全的。电脑pcb板一般可以耐120度高温而长期工作,可以看看我们笔记本电脑的独立显卡部位,那里的温度大概是60~80度,不过外面隔了一层塑胶,又在底面,所以很少人在意。 |